近幾年來,浙江省不斷創新思維,積極引智借力,充分發揮和有效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環境保護監督,提高環境管理效能。在浙江,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在增強,路徑在拓寬,渠道更暢通。政府監管服務、企業自律自治、社會參與監督的環境公共治理格局正逐步形成。
“問‘河長’,河道情況知多少”、“問‘河長’,工程進度到哪步”,這是FM89杭州之聲精心組織策劃的“問‘河長’”新聞節目,這一節目推出“問河道情況考‘河長’履職意識、問污染底數考‘河長’履職態度、問工程進度考‘河長’治水能力、問水質現狀考‘河長’治理成效”的“四問四考”環節。
節目組先后派出13路媒體調查組,對130多位“鄉鎮河長”和“區級河長”進行采訪,直接拷問一線“河長”的工作成效,開創性地將治水問題擺到臺面上來,聲聲追問讓“河長”直面責任。
應該說,這是浙江探索新聞媒體深度參與監督治水,創新政府部門和新聞媒體聯動督察機制的又一生動實踐。
倒逼河長履職公眾參與
杭州蕭山花木城有一條臭名昭著的護城河,說起這條黑臭河,附近群眾有一肚子的苦水:“河面上漂浮著各種垃圾,遠遠就能聞到一股惡臭?!?br />
2015年4月,“問‘河長’”節目關注了并報道了這條護城河的黑臭問題,并多次派相關媒體到現場跟蹤報道整改工程的進度。讓人們意想不到的是,僅僅過了4個月的時間,這條河道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河水變清了,淤泥被清掉了,漂浮的垃圾全部被打撈上岸,撲鼻而來的臭味消失了。
在媒體的持續監督和相關單位的整改落實下,花木城護城河成功摘掉了戴了七八年的“黑臭河”帽子,變身為清水河,獲得群眾的由衷點贊。
花木城護城河的嬗變讓群眾看到政府治理污水的決心,人們參與治水、監督河長的積極性更加高了。統計顯示,自“問‘河長’”系列節目播出后,收到上萬名聽眾、網友的互動留言,公眾對“河長制”有了全新的認識。
基層河長的職責在于“管”和“?!?。政府在“治”上積極作為,是河長能否切實履行好“管”和“?!眱纱舐氊煹那疤?。
杭州市環保局局長胡偉介紹說,杭州市采用截流溝、渠、井、閘、生態床等方法進行河道排口整治,取消、整治河道排口8000多個,城區新增污水處理量15萬噸/日,應該說,推進了污水直排“滅口”工作,為后期“河長”履行職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隨著“五水共治”的持續推進,杭州重要水體水質得到明顯改善,治理的難點逐漸轉向河流的“毛細血管”——小溝小渠。這也就意味著對現行“河長”責任體系在空間上需進一步拓展,“河長”的職責在不斷細化,“河長”的作用也需要進行重新評價。
“全部兼職、身份多元、兼職不兼薪、并非”,“河長”如果不主動履職,該怎么辦?
“不少‘河長’存在電話接不通、對河道基本情況不了解等問題”。2014年底,杭州市“河長”辦委托第三方機構對全市“河長制”落實情況進行了評估。
落實“河長制”有沒有水分和死角,公眾有發言權。人們發現,他們身邊的“河長”也跟著變了?!昂娱L”電話抽查從打不通,過渡到大部分打通,再到現在基本上都能打通;“河長”履職從不知情時晚上睡得著,過渡到初步介入時晚上睡不著,再到現在深入參與時晚上睡得著?!昂娱L”的履職意識得到了提升,心態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正如胡偉所言,“問‘河長’”系列節目暢通了公眾的監督渠道,激發了公眾參與治水的積極性。同時,涉水違法排污、河道保潔死角等問題得到及時曝光,讓“河長”和相關職能部門不得不重視,不得不盡責,是“河長制”能夠長效落實的有力手段。3000多名“河長”實現了從“形式河長”到“責任河長”的轉變,治河方式也從突擊式轉向常態化、長效化。
完善公眾參與機制
過去,人們要找“河長”反映情況,只能通過查找“河長”公示牌上的聯系方式撥打電話,經常會遇到電話無人接聽的情況。這種單方面的溝通不僅削弱了公眾的監督功能,也不利于“河長”及時了解河道的信息。
現在,人們通過一款叫“杭州河道水質”的手機APP就可以輕松查到杭州市鄉鎮級以上共1845條河道的信息,上面詳細記載了每條河道的長度、所屬的區域、各級“河長”和他們的聯系方式,以及河道的整治目標,并設有“投訴”按鍵,可以直接找河長進行投訴。除了手機APP,許多河道“河長”建立了微信群、QQ群,公眾參與河道治理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空前高漲。
家住在杭州市西湖區山水人家小區的“民間河長”王大伯在買菜回家的途中發現有污水排入河道,他立即拿出手機拍照,并將照片傳至古蕩街道“河長”微信群。1分鐘后,這一段街道級“河長”鄭國槐給予了回應。10分鐘不到,執法人員來到了王大伯所在的位置,現場進行了勘察和確認,迅速鎖定污水來源,并及時趕赴排污單位進行查處。
杭州市治水辦副主任徐青山介紹說,“河長制”信息化管理平臺和“杭州河道水質”APP是杭州深化“河長制”工作的一項重要創新舉措。它既是“河長”辦公、培訓、交流的平臺,也是公眾、河長、監督部門三方互動的平臺。一方面,它解決了人們找“河長”不容易、了解水質找不到渠道的難題;另一方面,通過“每日一問”、“新聞動態”等欄目,可以對“河長”開展常態化的互聯網在線培訓答疑,方便“河長”掌握政策動態。
公眾既可通過手機APP了解身邊的河道、參與護河巡河、建議獻策、配合參與調查,又可撥打投訴電話。
此外,杭州市治水辦還依托“杭州五水共治聯絡微信群”、“杭州市信息化錄入QQ群”等新載體,開展對“河長”履職問題的在線實時答疑,基本確保問題答疑不過夜。目前,全市建立“五水共治”微信群、QQ群等1100多個,處理投訴或建議5000余件。
同時,杭州市具有魄力地通過媒體曬出了“河長”的成績單,把河道信息、“河長”信息、“一河一策”方案、水質監測數據等全面公開,由公眾監督和評判,激發了全市“河長”比學趕超的治水行動,紛紛展現科學治水、系統治水、長效管護、社會共治等創新亮點。
有的“河長”依托科技力量,從截污納管、清淤配水到生態修復,進行科學規劃、分步實施;有的“河長”主動協調上下游、左右岸聯動治水,實現計劃共商、工程同步的良好態勢;有的“河長”借助民間力量,發揮群團組織、民間組織、村級組織的作用,營造“民間河長”巡河、第三方檢測機構測河、志愿者護河、河道觀察員觀河、民企包河的濃厚治水氛圍。
要不要搞“河長制”的爭論,已經不再被提及;等待觀望、蒙混過關等僥幸心理,已經基本打消;如何落實好“河長制”、不做“泥胎”當好合格河長,成為全市上下領導干部熱議的話題。絕大多數“河長”以“坐不住、等不得、慢不起”的態度,真抓實干地搞調研、抓協調、促整治。
應該說,越來越多的信息化手段讓“時間發現、時間治理”成為現實。
激發村民治水護水熱情
麗陽坑是麗水的母親河。20世紀90年代開始河水變黑、變臭,逐漸成為麗水市臟臭的內河。
2013年時任市委書記王永康擔任“河長”,負責牽頭麗陽坑“河長制”工作,通過繪制河情圖、編制“河長手冊”、實施掛圖作戰,責任部門上下一心、一起發力,往日的“黑臭河”、“龍須溝”已徹底消失,如今已是水清、有魚、岸綠。
相關媒體在麗陽坑采訪時,正好遇到戴著紅袖章的群眾在岸邊巡查。一位在麗陽坑邊生活了50年的大媽笑著說,麗陽坑的治理真是給老百姓辦了一件大好事啊,現在看著成群的魚在家門前游過,心里不知道有多舒坦。
麗陽坑的嬗變傳遞引導著治水的正能量,人們切實感受到水質變好、環境改善帶來的益處。在采訪中,原來人們丟垃圾是你丟,我丟,大家丟,現在不僅自己不丟了,而且別人丟,還會去制止。
魚養下去了,兩岸的居民義務當上護魚者,舉報抓魚的人。麗陽坑周邊居民對麗陽坑治水態度轉變,從初的冷淡到現在積極主動參與,越來越多的人志愿加入到治水宣傳隊伍中。
同時,麗水市不斷探索適合山區特色、本地特色的基層治水新體制和新模式,逐步從突擊式治水向制度化治水轉變,從行政治水向全民治水轉變。
章村鄉章村村民陳立標每天都要花上4小時巡河。什么時段有人來偷魚、哪段河里石斑魚多,他都一清二楚。陳立標自稱是“法定河長”,因為他與村里簽訂了河道經營承包合同。
2015年5月,章村鄉開始探索河道經營權改革,推出“河權到戶”,將各河道的經營權分段承包,通過集體承包、股份制承包、合作制承包、公司制承包以及農戶承包、華僑承包等模式,建立了集保潔、漁業、建設等于一體的河道開發與管理長效機制。
2015年10月,陳立標與章村村委會簽訂了章村港河道承包合同。在權利與責任一欄里明確規定:“承包者可以在河里捕魚盈利,但不能在河里投放飼料、規模養殖、破壞生態。同時也要承擔河道的衛生、保潔、養護等責任?!?br />
“再過半年,這些石斑魚就可以捕撈了,都是野生的,市場上1公斤可以賣到160元?!笨粗又袣g快游弋的魚兒,陳立標滿臉期待。
據了解,目前章村鄉已完成章村、旺山、吳村等9個行政村、16條河道的承包權改革工作,承包河道長度達85公里。
將轄區的河道經營權承包到戶,讓山區死水變活水,變政府被動治水為全民主動治水。在青田縣章村鄉,以“河權承包到戶”為主要形式的河道經營權改革,正日益激發村民治水護水的熱情,悄然改變著村莊的面貌和村民的文明習慣。
在麗水,除了“河權到戶”還有“華僑河長”、“民企包干河道”等村級河長競聘制,讓“河長制”從行政走向了民間;通過“眾籌”募集治水資金、華僑團結對“母親河”、小型水利工程產權抵押等舉措讓民間資金進入了治水;巡河護衛隊、垃圾有償回收、農藥包裝物回收、環保存折、晨鐘暮鼓等模式則讓更多公眾參與到了治水工作中。
浙江經驗
?杭州市“問‘河長’”系列節目精心設計了“四問四考”環節,問河道情況考“河長”履職意識,問污染底數考“河長”履職態度,問工程進度考“河長”治水能力,問水質現狀考“河長”治理成效。
?通過“杭州河道水質”手機APP可以輕松查到杭州市鄉鎮級以上共1845條河道的信息,上面詳細記載了每條河道的長度、所屬的區域、各級“河長”和他們的聯系方式,以及河道的整治目標,并設有“投訴”按鍵,可以直接找“河長”進行投訴。
?麗水市探索河道經營權改革,推出“河權到戶”,將各河道的經營權分段承包,通過集體承包、股份制承包、合作制承包、公司制承包以及農戶承包、華僑承包等模式,建立了集保潔、漁業、建設等于一體的河道開發與管理長效機制。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