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土壤修復工作的法律法規從無到有的過程,資本方面的瓶頸正在日漸打破,市場空間不斷打開,企業資本的涌入造就了一個煌煌盛世。只是盛世之下,還有不少的問題需要解決。
目前,我國土地污染尤其是耕地污染總體形勢已十分嚴峻,由此引發的農產品安全問題以及群體性事件也逐年遞增,讓人防不勝防。
據悉,我國北方多為堿性土壤,南方多為酸性土壤,土壤酸性和堿性過大都會影響農產品產量、質量,土壤酸化和土壤重金屬污染等問題已經影響到一些地區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業界預測土壤修復產業將成為環保領域的又一個萬億元級的市場。
在“十二五”規劃不曾有相關政策到“十三五”規劃提上議程,作為項目,2016年5月底,隨著國務院“土十條”的落地與執行以及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和方案,土壤修復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有了政策導向,接下來就該資金上場,目前由于土壤修復仍處于萌芽發展階段,市場資金的投入還沒有完全被打開,現階段還是主要依賴于財政部撥款。土壤治理具有持久性、長期性等特點,所需資金巨大。
就數據統計目前土壤修復的市場空間不過50億,而財政部在五年計劃內實施2萬億的財政援助,年均就是2000億,這是多么龐大的增長空間啊,隨著土壤修市場的打開,各路資金讓步進場,其增長空間還有進一步打開的余地同時。
中國環保在線建議政府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以工商業反哺農業,通過市場化、社會化的方式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參與土壤改良和污染治理工作。
此外,土壤修復技術也是我國土壤治理工作推進的一大阻礙。國外土壤修復已有40-50年的歷史,已經形成了實用化的土壤修復技術體系、完備的修復產業鏈和修復市場,具有成熟的修復工藝、配套的修復材料、成套的修復設備、高素質的咨詢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與國外發達和地區相比,我國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工作起步較晚,從總體上看,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研發和工程化應用落后于國外發達和地區。
當前,我國的大氣污染和水污染治理所使用的技術,基本上由國外引進。但土壤污染有其特殊性,由于土壤污染存在巨大的空間差異,導致我國的土壤修復不能直接照搬國外的工程技術。而目前,我國土壤修復技術仍停留在實驗室水平,缺乏經濟有效的土壤修復產業化成熟經驗,土壤修復面臨修復人才和技術短缺的問題,即便投入大量資金,也會因為技術不對癥而導致污染場地修復達不到預期效果。
總體來看,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確實存在諸多亟須引起重視的問題,如果任由其存在下去,必將嚴重制約土壤修復市場的健康發展?!跋胍獡屨际袌鱿葯C,重視技術創新,并通過不斷優化改進來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是企業發展道路上至關重要的一步。因為只有具備了核心競爭力,才能獲得市場價值?!币晃徊辉妇呙臉I內人士如是說。
環保市場之大,土壤修復市場之大,令人驚嘆不已。只是,在在許多人談論這個超10萬億元規模的巨大“蛋糕”該怎么分的時候,我們需要保持一種冷靜的、審慎的態度,甚至要感到擔憂:目前許多人只看到土壤修復市場這塊“肥肉”,卻忽略了伴隨的風險和責任。
自2012年以來,土壤修復項目的參與者便不斷增加,有不少土壤修復技術和相關項目經驗豐富的企業,都在這片藍海中分得了一杯羹。同時,萬億市場的紅利,帶動了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而良莠不齊的參與者也使得整個市場混亂無序。
要本著“一次修復負責”的精神開展污染土壤修復,組織事后評估,嚴防事畢禍在。由專家團隊檢測認定修復是否符合標準,明確專家對自己作出的結論負責,避免專家驗收環節“放水”,確保污染土壤修復不煮“夾生飯”、不走過場,確保凡是通過專家驗收的修復場地都是放心地。